1910年4月27日,在浙江奉化溪口镇的一户蒋姓人家里,一个男孩呱呱坠地,这个男孩,就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。蒋经国少时的容貌,能够说是唐僧师徒四人集于一身,天庭饱满,那是唐僧的,额冲鼻耸,那是悟空的,浓眉大眼,那是沙僧的,方头大耳,那是八戒的,与他母亲毛福梅相比,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
蒋介石全家福,左边为毛福梅,右边为蒋介石,中间为蒋介石母亲王玉兰,王玉兰怀中抱着的是幼年的蒋经国
蒋介石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经国、纬国,无非想让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才,不可不谓用心良苦,但蒋经国却生性怯弱,温和文静,是当时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,这跟蒋介石小时候调皮捣蛋的性子相比,就是云泥之别。他的祖母曾经说过:“(蒋经国)略无乃父童年的那样顽态,惟因她婆媳过分疼爱,戏玩不让远离膝前,使小时的经国不免娇怯易哭。”
既然寄予经天纬地的期望,蒋介石自然要抓紧儿子的教育问题。1920年,蒋介石刚刚回到奉化,就专门委托自己的恩师顾清廉训导蒋经国,第二年,又把10岁的蒋经国送到上海去念书。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,蒋介石可谓是十分卖力,不过,蒋经国也没有辜负他老爹的期许,在学业上果然精进了不少。
1925年5月30日,中央发动群众在上海租界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的,史称五卅运动(卅,读音sà,意思为三十),深受新思想洗礼的有志青年蒋经国,便兴冲冲跑去参加,结果可想而知,东窗事发后,他被学校开除了学籍。
恰巧苏联创办了莫斯科中山大学,专门培养革命干部,中国当时正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,见儿子闲着也是闲着,蒋介石便让他赶赴莫斯科去深造。
这年10月,一艘苏联货船从上海江湾港出发,目的地是苏联海参崴,蒋经国也在这艘船上。在海参崴下船后,蒋经国坐上了火车,经由西伯利亚大铁路抵达莫斯科。同年11月,蒋经国到学校报到,大学人事处为他取了个俄国名字尼古拉,分在了11班。
两个月后,时年21岁的亦到11班报到,俄国名字叫多佐罗夫,两个人成了同班同学。谁能想到,同在一个屋檐下学习,挥毫万字,指点江山的两个后生仔,日后一个成了中国的掌舵者,一个成了台湾地区的领航人,历史有时候让人觉得那么有趣。
1926年3月20日,蒋介石亲手策划了“中山舰事件”。事件传到莫斯科后,引起广大学生的义愤填膺。蒋介石成了学生们口诛笔伐的目标,作为罪人的儿子,蒋经国也受到牵连。同学们看到他的时候眼睛好像要喷火。已经是共青团团员的蒋经国感到很委屈,跑到那里去诉苦。严肃地对他说:
“广州‘三二0’事件,说明你父亲是站在、反人民立场上的,是破坏国共合作的严重政治事件,同学们对他的谴责和声讨是理所当然的;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,由于你父亲的缘故,有这个家庭背景,同学们对你有看法也能理解的;一个人的出身和家庭是不能选择的,但每个人的路是靠自己走的。今天,你向组织上汇报,说明你是相信组织的,组织上也就认真地告诉你,要和你父亲划清界线,真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,用自己的行动向组织和人民作一个满意的回答。”
有了的启发,蒋经国给蒋介石写信,一劈头就直呼他爹的大名:“介石,我今天要站在革命的立场和你讲话……”信中,蒋经国措严厉,精确指出蒋介石的,就是反孙中山先生的“”和三大政策,就是反革命。也不知道蒋介石收到儿子的这封信时心中会作何感受?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!第二年的4月12日,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大批员和革命志士遭到逮捕和屠杀。消息传到莫斯科之际,舆论一片哗然。蒋经国行动迅速,带头鼓动学生们到莫斯科国际大厦前,还于当天晚上参加集会。集会上的蒋经国义愤填膺,他还以中山大学全体员和员的名义,致电武汉政府,要求立即惩办蒋介石,连蒋介石怎样欺负他老婆的事都被他一五一十地曝了出来!
蒋经国觉得力度还不够。几日后,他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,在这份声明里,蒋经国强烈谴责老蒋的罪恶行径。声明被塔斯社翻译成多种文字,一时间,蒋经国成了莫斯科的名人。声明全文姑录如下:
“蒋介石的叛变并不使人感到意外。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论革命时,他已经逐渐开始背叛革命,切望与张作霖和孙传芳妥协。蒋介石已结束了他的革命生涯。作为一个革命者,他死了。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中国工人大众的敌人。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。他已经走向反革命阵营,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。”
儿子骂阿爹反革命,不知蒋介石听到这份声明,会不会气得暴跳如雷?毕竟蒋介石自命继承了孙中山的衣钵,说他反革命,无异于骂他反孙中山的。
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,蒋经国曾申请回国,不过出于何种考虑,这份申请并没有正真获得批准,他只能留在苏联。蒋经国去了特种技术学校接受特工训练,又去了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大学,主要学习了战役和战术组织指挥技能。随后他加入了苏联红军,做过矿工,当过农民,搞得灰头土脸,很难想象他就是权势足以只手遮天的蒋介石的儿子。最后他甚至当上了村苏维埃副主席、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副厂长。
蒋介石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。1934年12月14日,蒋介石在日记本上记下了这样一段有趣的话:“当我听到经国不愿由俄国回来,知道这纯是俄国敌人编造,故能平静处之,我能对此一笑置之,应该算是有了进步。”
1936年12月,蒋经国成为联共正式党员,据说是被接受为第四类布尔什维克党员,所谓第四类,指的是“人民敌人”的子女。对于被归入第四类,蒋经国当时的心里是否有所不甘呢?
1936年12月,为了逼蒋抗日,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“兵谏”,软禁了蒋介石,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。在那段日子里,蒋介石可以说是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在与这边谈判时,蒋介石提出了一个要求,那就是让蒋经国回国,也难怪,蒋介石已经有整整十一年没有见到儿子了。周恩来向蒋介石担保,蒋经国可以由苏联归来,会设法使他们父子俩团圆。
转眼到了第二年年初,蒋经国仍未启程回国,蒋介石在日记中表达了思念之情:“我深盼儿子能回来……”随即他又话锋一转:“但要我牺牲国家利益,我宁可无后。”这种矛盾的心理真让人捉摸不透啊!
1937年4月,蒋经国启程回国,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祖国,踏上了故乡的这一方山水,百感交集,涌上心头。蒋介石在19日这天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,他当时是什么感受呢?我们不妨从他写的《本月反省录》中略窥一二:“经儿由俄归家,一别十二年,骨肉重聚,不足为异,而对先妣之灵可以告慰。”
蒋经国早年干的那些大逆不道的事,蒋介石恐怕还历历在目吧!为了给儿子“洗脑”,美其名曰“补课”,蒋介石命他“闭关修炼”,专门研读《曾文正公家书》《王阳明全集》《总理全集》和《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》这类的书。
凡攻城以攻心为上,为了攻克儿子心中的壁垒,蒋介石多次给蒋经国写信,了解儿子心中之想,指导他如何读书,蒋经国变化倒也挺快,主动向蒋介石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,偶尔也会发表一下自己对时局的看法。
1939年,日军铁蹄已经大举践踏我泱泱中华,无辜平民伤亡无数。这年12月12日,在奉化溪口上空,六架日机呼啸而来,毛福梅不幸被炸,重伤不治身亡。对于蒋介石来说,他失去了妻子,对于蒋经国来说,他失去了母亲,父子俩共同承受着巨大的悲痛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讲,反而增进了父子之间的感情。
以纸为媒介,父子在最近一段时间有两种交流方式,一是写信,一是互观日记。蒋经国在信中回忆了他的母亲,也就是毛福梅如何地孝顺祖母,如何地对蒋介石忠心,这一切都在蒋经国的脑海中如同放电影般历历在目。
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,蒋经国原先是没写的,在从苏联回来后,蒋经国也开始写上日记,当然这是蒋介石要求写的,并且还要时常上交,由蒋介石进行审阅批注。蒋介石对儿子的“谆谆教诲”,从他的日记中便可见一斑:
“数月以来,以今晚心神最为舒适,亦以后起有人,后生可畏,足以,国家之有希望也。”
此后的蒋经国,仕途一片坦荡,在党政军三方面,均被委以重任,这当然都是蒋介石一手安排的。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,众叛亲离,在他身边的,只有蒋经国不离不弃,俨然成为蒋介石身边最得力的助手。
退守台湾后,共患难的两父子感情日益深厚。蒋经国曾因糖尿病与其他病病发,一度陷入昏迷。老蒋心急如焚,严令其住院接受治疗。
为了防止蒋经国的住处遭到偷袭,蒋介石还下令让其搬家。1968年2月2日,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:“经儿住所应即迁移,该原处易被敌人暗算也。”
然而,祸不单行的是,两年后的4月份,蒋经国在纽约遇刺,蒋介石在日记这样说:“当经儿离台之前数日,余本为此考虑多次,想预告经儿谨慎预防。惟恐影响其心理,故屡欲言而辄止,不料果有此事耳。”
防着地面的还要防着天上的。1972年6月6日,蒋经国前往台中出席新旧“省主席”监交典礼。当时的天气状况不佳,蒋介石惟恐儿子乘坐飞机回来发生意外,还令其改坐车回来,要知道,戴笠就是坐飞机出事的。
蒋介石去世后,蒋经国接过他爹的接力棒,主政台湾。虽然在统治初期,蒋经国延续着蒋介石时期的威权制度,但在后期,蒋经国实行了民主改革。他主张改革餐饮铺张的陋习,提倡五菜一汤的“梅花餐”。蒋经国每年下乡走访的次数多达两百次,加强医疗、水电等的基本的建设,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他晚年时,开放了、报禁,连部分人士都能成功于1987年11月赴大陆探亲。
1988年1月13日,蒋经国在台北病逝,终年78岁。在当了十年总统后,他的遗愿是,希望归葬在母亲毛福梅的墓旁。